張良廟位于留侯鎮廟臺子村茶店子組。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良廟原是祭祀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士張良(字子房)的祠廟,因張良曾被封為留侯,故稱漢張留侯祠,俗稱張良廟,相傳張良于此辟谷導引輕身。張良廟歷代為道家主持,系道教祖庭周至樓觀臺道宗派,是陜南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隋唐時期,佛教鼎盛,隨亦侵之。其后,由于道佛之爭,張良內也隨之有僧道盈衰之變化,然而,不論是道昌佛衰或是佛盛道弱,廟內張良之圣像,長期以來都被善男信女所崇敬。張良廟是全國所有留侯祠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廟宇。1956年8月,張良廟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張良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單位。食張良廟建筑群規模宏大,占地面積4.2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469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有牌樓、進履橋、大山門、三清殿院、二山門、大殿院、北花園、草亭、云梯、授書樓、第三洞天、南花園共12個部分。這些建筑又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三清殿,為道家活動場所;二是張良正殿,主要為拜堂,殿堂宏偉;三是南北花園及紫柏峰巒建筑群,中峰授書樓,為紫柏山自然風景區之核心。這三部分建筑群又以張良正殿為中心,南北花園置其兩側,遙遙相對。張良廟整體布局,既有北方宮殿的恢宏,又有南國園林的秀麗,美不勝收。現存樓、殿、亭、閣、廳、廊、室、舍156間,碑刻39通,摩崖石刻51塊,匾額50余面,楹聯40余副。張良廟是研究秦漢歷史的珍貴文化遺產。牌樓為張良廟門樓,清道光四年(1824)建。牌樓端莊肅穆,高9米,重檐壘墻,券拱飛角,正檐下有五朵重拱,兩側多為單拱相交。樓頂筒瓦重脊,刻有飛龍走獸,正中券門額楣上鐫刻磚匾"漢張留侯祠"5個大字。大門兩側是一副對聯:"博浪一聲震天地,圯橋三進升云霞。"對聯的兩側,為磚刻方格鏤窗,窗欞上鐫有獅子、麒麟等名禽異獸圖案,形態乖巧,栩栩如生。兩側扇形窗楣框里,刻七言詩于左右:"除卻朝簪別漢家,赤松相伴就煙霞。如今已得全身計,不是他年博浪沙。"牌樓右側下,矗立石碑一塊,上書:"漢張留侯辟谷處。"牌樓對面,有磚柱土墻照壁,上繪巨幅山水畫。壁脊上有二龍戲珠圖案,間有走獸。照壁頂為筒瓦鋪底,脊端飾鴟吻。進履橋橫跨紫柏山溪的溪橋廊廳,因《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圯橋納履的故事而命名。橋長8.6米,寬3.65米,兩邊有欄桿,并設座椅兩排。橋廊處山風幽涼,橋下溪水潺鳴。大山門與進履橋頸連接,額有"保安觀"三個大字。大山門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首任方丈任永真主持修建,意為護守山門,庇佑平安。大山門浮雕門框,鏤空的鴟吻、走獸巧布脊梁。三清殿為大山門內規模宏大、殿堂眾多的建筑群,建于清道光四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間(1824-1849)。三清殿院正中端立一座重檐八角樓,即靈官殿,屬道教神祗王靈官之神殿。靈官左手執慧眼,右手執金鞭,是驅魔鎮惡、保佑神殿安全的護法神。靈官殿兩側,有六角形鐘樓和鼓樓矗立。鐘樓居右,內懸有一口巨鐘,為清道光九年(1829)鑄造。鼓樓居左,內置大鼓。鐘鼓齊鳴,響徹云霄。穿過靈官殿與鼓樓間夾道,便是東華殿、十方堂和云水堂。沿靈官殿與鐘樓夾道前行,便是藥王殿、財神殿、觀音殿和娘娘殿。從靈官殿兩側向前,直通三清殿、三官殿和三法殿。三清殿是供奉道教始祖的圣殿,內有上清元始天尊、玉清靈寶天尊和太清太上老君三大天神造像;三官殿內亦奉三官神像天官堯王、地官舜王和水官禹王;三法殿內供奉真武祖師、雷祖大帝和張道陵天師三位尊神。整個三清殿院的建筑宏偉壯觀,肅穆端莊,檐牙雕琢,精巧無比,用神話典故繪成壁畫,飛龍禽蟲綴于梁脊。二山門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是張良廟大殿的前廳大門,坐西向東,側對大山門。二山門前有一對安然坐臥的鐵獅,獅背上各馱有高約10米的六棱鐵桅桿。桿身滾龍抱柱,頂有雙鳳朝陽圖案,柱角均有四個小鈴,隨風叮當,清幽中聽。鐵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有石獅、鐵桅桿各一對為其后復制。山門兩側有四間殿堂,供奉有菩薩造像。正中為過廳,廳道檐下有黃石公與張良的浮雕坐像,坐像周圍相襯奇異絢麗的木雕游龍飛鳳圖案。山門檐柱掛有楹聯,楣匾上書"帝王之師"四字。進二山門便是大殿院,大殿院是漢張留侯祠的中心建筑群。大殿院拜殿居中,正殿鎮后,將大殿院一分為二。正殿楣匾題"相國神仙",為江南總督于成龍所書,殿中神臺上端,有留侯張良金身塑像一尊,塑像儀容豐腴謙和,聰慧睿智,原有金身"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有張良金身為其后重塑;拜殿是誦經、朝拜、焚香、禮祭之地,在南北兩側設有客堂,為來往香客下榻之處,后側還設有寮房,系道務管理之處。整個大殿院建筑巍峨壯觀,氣勢軒昂,由歌山式、重檐式、硬山式等各種風格迥異的殿堂組成。從大殿院右側人,即見北花園。北花園居地不大,但小巧玲瓏,典雅幽深,四周為亭、廳、廊、閣所圍。院中有紫柏、蒼松、翠竹、花樹掩映成蔭,曲徑、花壇、假山、石池皆然成趣。花園引人人勝,別有天地。由北花園的回云亭,或南花園的五云樓穿過竹林,即見在山徑曲涸處聳立著一座茅草亭。該茅草亭頂蓋如笠,丹柱碧欄,雅致清新,名曰"草亭",意為琴亭草舍。云梯由草亭向上攀登,有石梯194階。云梯兩側用石板鑲邊,連接廳大,獅陽圖大革間浮有石板的柱上雕有蓮花、獅子、麒麟圖案。進門樓,即為授書樓。重檐歇山兩滴水式建筑,八角展翅,凌空欲飛,有閣樓兩層,整個授書樓高聳入云。樓基由大理石、漢白玉鋪成,四根巨柱貫頂,巍峨挺拔。樓壇用石欄相圍,欄上浮雕精美,圖案生動奇異。由草亭向左側進,有第三洞天。洞內有南陽玉方桌和石座,傳說是張良辟谷修仙時與赤松子下棋、誦經的地方,又稱"留侯洞"。據《留壩廳志》記載,"紫柏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第三洞天居其三,洞口由石門框成。石門額刻有"第三洞天"。由草亭左側石階而下,穿竹林,即至南花園后門,人"園中園"門,即到南花園。園心有湖水一泓,湖中翹立小亭一座,六角盔頂,垂脊飛檐,懸有于右任草書"辟谷亭"匾額。湖畔有參天梭櫻樹,樹旁山石雕有星月彩云。南花園東南方被弧形廂廊室舍所圍,西北方有紫竹層樓為屏。廂廊室舍前有碧湖亭閣,后有名泉溪流,此樓名曰"五云樓",意寓紫柏山上之五彩祥云繚繞"五云洞"。樓為重檐兩滴水式,分為上、下兩層,有穿廊屏欄。南花園中桂花、萬年青、古柏、勁松、千草百卉、奇張良廟南花園花異葩四季馨香。古人利用紫柏山的自然風景及山勢,建筑廟祠,巧妙地采用了集聚型布局方式。如進履橋、拜石亭、草亭、第三洞天、授書樓和五云樓等建筑物,均依山傍水,依勢布局,使殿、亭、樓、閣與水榭花園點面結合,順次鋪開,高低錯落,相互陪襯,層次分明,井井有條。又如三清殿、二山門,通過云梯,沿山脊伸向紫柏中峰,并以授書樓為軸線,采用線型布局,使聚集型與線型布局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了景物自然感。這種建筑布局使自然景觀中的山、水、云、洞、樹等景和人文景觀中的殿、亭、樓、閣、碑刻、摩崖石刻等交融一體,從而展現出漢張留侯祠的獨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