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中懷古·寒溪夜漲—龍潭壩村:龍潭壩村位于馬道鎮寒溪河上源,距馬道鎮約十公里,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的寒溪之水源自龍潭壩。該村現存建筑81棟,其中傳統民居61棟,民居按組團的方式沿著山谷內的道路和寒溪河呈帶狀散點式分布,村內75%的建筑多保持著傳統樣式,分散排列,傳統風貌完好。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陜西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龍潭壩村風貌
龍潭壩村老屋
盈盈龍潭
2.秦嶺文化·和美鄉村—中西溝村:中西溝村位于火燒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0.5公里。存有傳統建筑17處,多為土木結構,穿斗式木構,主要以陜南傳統民居建筑風貌為主。近年來,該村以和美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為切入點,先后建成陜南首個稻花香主題公園、秦嶺三農書院暨溫鐵軍工作室,陜西首個專業級別的鄉村天文臺。依托7個傳統民居院落活化利用發展特色產業,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衛生村”“綠色村莊”,2018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3.農耕文化·休閑旅居—望星臺村:望星臺村位于火燒店鎮,該村原建有“望星樓”,為木制2層樓閣,主要用于“上望星象、下查災情”,后毀于清咸豐2年,目前只剩一土臺,該村群眾稱之為“望星臺”。該村主要以傳統農耕文化和陜南民俗為主,先后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園、大鯢觀光園、青少年自然成長營活動基地、“養老家園”等項目。2014年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0年入選陜西省第三批傳統村落,2021年入
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3年入選第六中國傳統村落。
4.棧道漁村·生態旅游—河口村:河口村位于武關驛鎮東部,因褒斜棧道、文川古道在此交匯而得名,村內有多處棧道遺址。近年來,該村依托得天獨厚的區域條件和自然風光,以“四美共建”為抓手,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資產,建成休閑垂釣基地、兒童戲水區、庭院餐廳等配套設施齊全的“中國棧道漁村”,成為集休閑旅居、垂釣娛樂、吃魚賞魚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熱門景點。2019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河口村
5.千年古道·百年古跡—上南河村:上南河村位于武關驛鎮東北方,村域全景處于摩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自然風光秀美、環境良好。三圣宮為陜西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是秦蜀古道之褒斜道、文川道的組成部分,是文川棧道商隊行人往來的祈福圣地,存有壁畫、碑刻、楹梁等飽含歷史歲月的古跡,見證了當地勞動人民數百年傳統習俗和歷史文化演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上南河村
6.百年老街·廳城遺址—城關村:城關村位于紫柏街道辦事處,古時為褒斜和連云兩條棧道的交匯之地,舊時被稱為“安山驛”,是貫通秦蜀的連云古棧道上的重鎮,也是川陜文化的匯集之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此設置留壩廳,嘉慶五年(1800年)修造城池,現存的廳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秦嶺山區軍事建筑及交通有很高價值。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2023年入選陜西省第六批歷史文化街區。
留壩老街
7.秦嶺民宿·鄉村美學—小留壩村:小留壩村位于紫柏街道辦事處,留壩古八景中的“西寺聞鐘”“碧鏡青蓮”坐落于此。近年來,小留壩村按照“民宿+藝術集群”的思路,吸納村民入股,整合閑置的傳統院落活化利用改造為民宿,建成融合了現代藝術與鄉土文化的樓房溝民宿集群。同時結合小留壩民宿特色文化,利用“秦嶺媽媽工坊”,開發了一批富有當地文化氣息的手工制作、手工編制等文旅融合產品,增產富民的同時,也留下了鄉愁與文化記憶。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小留壩村
8.歷史瑰寶·張良文化—廟臺子村:廟臺子村位于留侯鎮,距離留壩縣城14公里。在三國時期是連云棧道重要的驛站之一。因東漢末年張良廟修建于此而得名。村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國保單位漢張留侯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張良廟花木手杖制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張良與紫柏山的故事、古法養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陳倉古道的傳說、張良廟廟會)。村落的基本形態和空間格局保留較為完整,建筑形態多為前店后院式的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留侯老街兩側,傳統建筑占比達65%以上。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2020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2023年入選陜西省第六批歷史文化街區。
廟臺子村
9.保寧遺址·足球小鎮—營盤村:營盤村位于留侯鎮西北部,距離縣城32公里,因三國時期蜀國名相諸葛亮揮兵北伐時曾在此安營扎寨,厲兵秣馬而得名,存有保寧城遺址。近年來,營盤村利用古營盤文化元素,維修改造營盤古街,按照“體旅”融合發展的思路,搶抓營盤運動休閑小鎮建設機遇,打造留壩縣足球青訓基地、紫柏山國際滑雪場等多處體旅融合新場景,現已成為漢中市最大的集康體養生、休閑度假、生態觀光、體育運動等功能于一體的體旅研訓基地。2019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營盤村
10.陳倉古道·三國重鎮—閘口石村:閘口石村位于留侯鎮,距留壩縣城32公里,歷史上是陳倉古道上的商貿重鎮。諸葛亮屯兵墾田,六出祁山,曾在此修建城池;姜維大戰司馬懿、司馬昭,就發生在這一帶。所以到現在閘口石村周圍還有不少叫“營盤”“點將臺”“紅水河”“司馬寨”“鐵龍山”等與三國歷史有關的地名。近年來,該村為了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積極探索發展綠色食藥、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逐漸發展成了鄉村振興的典范。2021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閘口石村
11.千年銀杏·民俗文化—下西河村:下西河村位于玉皇廟鎮,村內民俗和民藝活動豐富,漢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獅子壩地社火、下西河耍獅子擺陣破陣、傳統民歌遠近聞名。村中還有西北第一,全國第三4000多年樹齡的國家一級保護古樹銀杏樹,有400多年的青楓樹、鐵索橋、龍王池、清代遺留龍王廟遺址、太平寺、馬志敏宅、馬如錦宅等清代建筑,整體建筑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古人建村選址的智慧。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下西河村
12.紅色遺跡·革命火種—玉皇廟村:玉皇廟村位于玉皇廟鎮,村莊歷史悠久,遺留下許多明清時期的建筑,有遠近聞名的玉皇廟、紅二十五軍書寫過標語的梁家莊老宅、古風古韻的曹榮美宅。該村傳統建筑為土木結構,建筑細部雕刻精美,室內房梁架構錯綜復雜。近年來,玉皇廟村為鼓勵村民積極走上鄉村旅游改建之路,采用“公司+農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農戶以提供宅基地、流轉土地的方式參與到民宿產業合作中,有效激活當地旅游消費,助力鄉村振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玉皇廟村
13.紅色基因·愛國教育—兩河口村:兩河口村位于玉皇廟鎮。長征期間,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經過這里,此后紅七十四師、紅二十九軍、八路軍在該地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等一系列革命活動,給當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遺跡。2014年在村內建成漢中紅色文化體驗基地,成為傳承、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弘揚、傳承紅色基因的愛國教育基地。2022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兩河口村
14.南北融合·傳統建筑—磨坪村:磨坪村位于江口鎮。古時磨坪村作為棧道的一處必不可少的樞紐,連接陜南和關中地區,在經過時間的洗禮之后,形成了一種古村落與棧道文化相結合、陜南與關中相結合的具有當地特色建筑風格。磨坪村許家山傳統村落主要以黃色旁土做墻體、青色小瓦做屋頂,同時輔之木格窗、人字頂,采取打笆做泥的方式處理屋面,兼具陜南和關中民居建筑特征。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2022年入選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磨坪村
15.革命舊址·傳統刺繡—河西村:河西村位于江口鎮。村內有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修建于清代末年,舊址室內設有實物陳列展室和圖文展廳,生動再現了紅二十五軍的革命歷程以及在留壩江口的革命活動。同時河西民間刺繡經歷了五代傳承,距今有400多年歷史,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嬰兒鞋、帽子、護圍、枕套、老虎枕頭、鞋墊、肚兜、手絹、繡花鞋、門簾等。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16.舊城古樹·悠久傳承—梭欏村:梭欏村位于江口鎮。據清代《留壩廳志》記載:“南北朝梁武帝三年(公元549年),雍州刺史達奚武及行臺楊寬率眾七萬取回車戌,入斜谷關(褒斜道)占領西江口,重修梭欏城,固守天險要塞,次年攻占漢中。”梭欏村因3000多年梭欏古樹和梭欏城墻遺址而得名。該村還有清代建筑梭欏廟,內有壁畫、匾額、柱礎、雕刻、屋脊雕花等裝飾,保存良好。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梭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