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里, 處于人口眾多、 廣種薄收的時候, 對我們出生在那個時代的人來說,經歷過那些記憶猶新的,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和經過。 當時處于 “以糧為綱、 全面發展” 的思路, 由于人口多, 走集體化種植經營模式, 勞動收入不增值。 所產糧食, 勞動日值滿足不了個人生活的需要,時常餓著肚子, 吃不上飽飯。 成年的農活很多, 一年四季是干不完的狀況。那時候, 人員居住比較分散, 山上、 坡邊、 溝里、 河川到處都居住著人家。 土地也比較分散, 哪里有人家, 周圍就有十幾畝坡地。 六七十年代, 由于人口的增加, 糧食產量上不去, 當時的生產隊、 大隊、 甚至公社負責人都要拿下人均千斤糧食生產任務。
處于當時的環境氛圍, 人們只有在山上毀林開荒, 廣種薄收。不然的話, 只憑原先的地是完不成糧食產量的。在山上開了荒, 大片大片的森林砍掉了, 開出了刀耕火種的成片坡地, 種上玉米、 黃豆等作物, 特別是玉米種植面積最大、 最多, 種的老品種遼東白, 產量低, 但只要有收成就行, 地里有收的, 社員有分的口糧, 除上繳國家公購糧外, 多收了糧食社員多得糧, 那是人們最喜歡不過的事了。 種的土地多了, 勞力少也就忙不過來了,前邊種的早的玉米都可以鋤草了, 后邊還在開荒播種, 農活一大灘, 就是干不完。
高山坡上玉米種多了, 面積大, 不但要鋤草管理, 還要守好號, 防黑熊、 野豬損壞糟害玉米。晚上守號防野獸吃, 白天成片地塊還要驅趕烏鴉防叼玉米棒子。每年小暑過后, 在成片的玉米地里要搭上號棚子, 有舊棚子在, 再割些茅草培補翻蓋可用。 如新開的荒地上, 就要搭建新棚子, 一個棚子三個工, 三人一天就蓋起了。 材料就用些雜木樹棒、 竹子、 茅草、 葛藤。晚上守號有遠近, 遠的號棚一晚上掙 7 至 8 分工, 近的掙 5 至 6 分工。守號人不分男女, 有老人、 年青人, 男的居多, 不論天晴下雨, 忙閑之分, 都要堅持晚上到號棚子守號。走的路程遠的八九里, 近的四五里路。
晚上守號, 要在號棚生上柴火, 因為柴火和煙霧味也可驅趕野獸, 同時還起到 “火” 伴的作用。最早的守號人, 晚上在號棚里敲打木梆聲, 以示驅趕野獸。守號人的驅趕花樣很多, 有的唱山歌, 有的吹蕭, 有的吹笛子,
有的吹鎖吶, 更有甚者還拉上二胡。吹唱調子各有千秋, 有山歌和現代歌曲, 也有土的和洋的, 不論好聽與否, 只要有聲音驅趕就為好。 深夜在高山坡上, 顯得沉靜, 唱歌吹樂做聲, 一是解除人們的身體疲勞和帶來精神的快樂; 二是驚嚇野獸不到地里邊來吃損莊稼, 起到驅獵護秋的作用。守號從小暑到秋分時節, 大約八九十天, 等到把玉米收完后, 就不再守號了。 守號人也要有運氣, 號棚要是遇到野獸多的地方, 那損害的莊稼就要多, 要是折算超過七十斤以上,守號人就要賠償的,年底從你的口糧分配中扣除。損害七十斤以下的就不再扣了, 在近百天的野外守號護秋, 雖然是辛苦一些, 但對一生忙碌的農民來說, 也有一些受益處, 身居高山心幽靜, 空氣清新肺活增; 晚睡早起多靈氣, 綠色山野盼秋去。
(袁華亮)